機械取代人工 這些崗位不再“揮汗如雨”

連續(xù)多日的高溫,并沒有打亂城市建設者和管理者的正常節(jié)奏。一方面,得益于建設者的辛勤勞作;另一方面,則得益于現代科技手段的迭代更新。從地鐵挖掘到管道清淤,從環(huán)衛(wèi)保潔到鋪路建房,越來越多搭載尖端技術的機械設備投入到青島建設、城市管理的各個領域。隨著產業(yè)轉型升級、新動能加速轉化,昔日高溫下“揮汗如雨”的一些工作、眾所周知的一些崗位,正在變得“清涼”起來。從這些變化上,我們感受到的不僅是以人為本的關懷,更是經濟轉型升級的加速。
 

 
攤鋪機伸展“手臂”,從路面駛過,便將瀝青壓實。盾構機掘進已在青島地鐵建設中得到廣泛應用?;炷另樦?ldquo;滑梯”滑落到澆筑部位。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駕駛洗掃車沖洗道路。  摁摁遙控器,抓斗機即可將井下的雜物抓出井外。 
 
現場 “集團軍”作業(yè) 舊路換新顏 
 
瀝青攤鋪是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場景,隨著機器的轟鳴聲,伸展著“雙臂”的攤鋪機從路面壓過,將瀝青壓實。然而,上世紀九十年代之前,修路還沒有攤鋪機,全靠人工。 “那時候修路就靠三大件,鐵锨、耙子和小推車,拌好的瀝青溫度高達150℃,工人們穿著長衣長褲、防燙鞋,在上面一站就是八九個小時。 ”青島西海岸公用事業(yè)集團市政工程公司建材基地經理周兆平回憶,那時候修路需要二三十人,修1公里得耗費幾個月的時間。 
 
攤鋪機伸展“手臂”,從路面駛過,便將瀝青壓實
攤鋪機伸展“手臂”,從路面駛過,便將瀝青壓實
 
隨著時代的變化,純人工修路無法滿足發(fā)展的要求,一系列先進的修路機械應運而生。如今修路,不僅追求速度,更注重技術含量。 “對瀝青的平整度、壓實度,要求越來越高,平整度都是以毫米計算的。”周兆平說,現在修路基本都是機械,只需要五六人輔助機械處理下細節(jié)即可,一天時間就能鋪完1公里。西海岸還在全市率先引進了就地熱再生機組,利用熱再生技術機械化修補瀝青路面。熱再生機組是一個“集團軍”機械組合,一排道路機械在舊的瀝青路面上緩緩駛過后,路面瞬間煥然一新,原本路面的裂縫、車轍消失得無影無蹤。 
 
現場 混凝土坐“滑梯”直達澆筑部位 
 
在上世紀八十年代,青島尚無泵送混凝土,混凝土就在工地現場配比、攪拌,再由工人用小車推到塔吊旁,倒入漏斗中。隨后,塔吊吊著漏斗徐徐升起,運送至施工的樓層上,打開出口,混凝土“嘩嘩”地傾斜而下,工人們再用振搗棒振搗均勻、密實并找平。 “振搗棒當時一般都是4米的,如果碰到比較深的澆筑部位,夠不到底,需要人順著鋼筋爬到下面振搗。 ”青島海川建設集團公司(原青島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)總工程師黃勇學說。 
 
現在,攪拌好的混凝土由汽車泵直接送到現場,再順著長長的“滑梯”滑落到澆筑部位
攪拌好的混凝土由汽車泵直接送到現場,再順著長長的“滑梯”滑落到澆筑部位
 
而現在,攪拌好的混凝土由汽車泵直接送到現場,再順著長長的“滑梯”滑落到澆筑部位;振搗棒也延長了3倍,常規(guī)的是12米,再長也可以定制。在我市“第一高樓”海天中心澆筑底板時,還使用了象鼻泵,長長的“象鼻”每小時澆筑量可達300立方米,大大提升了混凝土輸送效率,節(jié)省了澆筑時間,創(chuàng)下了國內同體積混凝土的澆筑紀錄。 
 
現場 駕馭“鉆地龍”效率大提升 
 
在地鐵1號線汽流區(qū)間(汽車北站-流亭機場)地下20多米,一條長86米的“巨龍”正不斷用“牙齒”啃咬巖層和泥土,向前推進。來自中鐵二十局的盾構機司機郭阿衛(wèi)就是操縱這條“巨龍”的人,他坐在操作室里,眼睛緊盯4臺屏幕,手指隨著數據變化不斷操縱操作臺上的按鈕。在人們的想象中,地下施工應該比較涼爽舒適,但事實并非如此。隧道里十分悶熱潮濕,由于機器運轉發(fā)熱,操作室里的環(huán)境高達40℃,不過里面安裝了空調,所以體感舒適許多。盾構機平均每天可掘進15米,如果用傳統(tǒng)的礦山法,每天只能挖兩到三米,施工環(huán)境惡劣。青島地鐵集團總工辦主任黃艦介紹,目前,機械施工已經在青島地鐵建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。來自青島地鐵的數據顯示,1號線區(qū)間正線全長50.9千米,機械掘進區(qū)間長31.57千米,占區(qū)間總長62%;4號線區(qū)間正線全長26.05千米,機械掘進區(qū)間長18.18千米,占區(qū)間總長69.8%。 
 
地鐵1號線汽流區(qū)間地下20多米,一條長86米的“巨龍”正不斷用“牙齒”啃咬巖層和泥土,向前推進
地鐵1號線汽流區(qū)間地下20多米,一條長86米的“巨龍”正不斷用“牙齒”啃咬巖層和泥土,向前推進
 
現場下井清淤 成了“過去式” 
 
污水管道清淤、疏通,長期以來都是一個棘手的難題。黃金海是青島水務集團排水公司第三排水公司經理,他告訴記者,早期疏通管道沒有機械,很多時候都需要工人下井處理。下井的裝束就像拍科幻片,得戴上防毒面罩、口罩,從頭到腳穿上膠衣、膠鞋。管道清淤都在井下,溫度比地上高4-5℃,夏天還有不少蚊蟲,穿著膠衣作業(yè),不到十分鐘就全身濕透。
 
有了專門的疏通管道車,只要在按鈕盤上設置好水壓,再把疏通管放到古力內就行了
有了專門的疏通管道車,只要在按鈕盤上設置好水壓,再把疏通管放到古力內就行了
 
而現在,排水管道的養(yǎng)護已經從純人力走向了機械化,下井清淤,在市內三區(qū)已經成為了“過去式”。疏通管道,有了專門的疏通車,只要在按鈕盤上設置好水壓,再把疏通管放到古力內就行了。雖然疏通時還是需要幾個人合力擺動疏通管,但相比下井清淤,已經輕松了不少。記者從青島水務集團排水公司了解到,近年來,該公司先后配備了凱撒聯(lián)合疏通車、法克多聯(lián)合疏通車、CCTV管道機器人、聲吶探測儀等機械設備,引進了北斗可視化指揮調度系統(tǒng),機械拿砂比例達到70%以上,管道機械化疏通比例達到95%以上。 
 
現場 清掃有“神器”保潔更省力 
 
“出門5分鐘,流汗兩小時”,在這樣的氣溫下,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仍要拿著掃帚簸箕,穿梭在大街小巷,由于長期戶外作業(yè),皮膚被曬得黝黑。不過,隨著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,一些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所從事的體力勞動,已被現代化的作業(yè)車輛所替代,工作強度相比以往降低不少。“以前我們經常是與汽車擦肩而過,確實挺危險?,F在,清掃車清掃后,我們只要撿掃就可以了,勞動強度減輕了不少,還安全。 ”環(huán)衛(wèi)工人王師傅說。
 
洗掃車、濕掃車、高壓清洗車、防塵掃路車、灑水車……在大型機械的幫助下,我市實現了道路保潔的一體化、精細化作
青島實現了道路保潔的一體化、精細化作
 
 “目前市南區(qū)的50條道路,除人行道等路面條件不允許的街道,均采用機械操作。通過洗掃車清掃過的路面避免了揚塵等二次污染的問題,可快速一次性的清潔完畢。 ”市南環(huán)衛(wèi)公司業(yè)務科科長郭建輝告訴記者,市南區(qū)共有各類機械化保潔車輛26輛,機掃率為95.7%,高壓沖洗率為95.6%。